欢迎访问 城市管理动态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城际关注正文

脱贫攻坚路上的巾帼力量

时间:2021-03-10 09:12:48  作者:  来源: 点击:

省妇联开展刺绣培训。

第一书记入户调查。

家政业务培训。

农牧民技能培训。(省妇联供图)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我省广大妇女用实际行动证明,妇女既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更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在脱贫攻坚路上,广大妇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任务,在青海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扬起了巾帼旗帜,彰显了巾帼力量,诠释了“半边天”深厚涵义。

   小小绣花针 绣出好日子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委会主任余七十三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奖牌——班彦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019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打造“青绣”品牌的战略部署下,我省积极打造“青绣”品牌,如今全省约有30万名妇女季节性从事“青绣”制作,以班彦村为代表的土族盘绣坊是省妇联重点培育的一个基地,而盘绣也是“青绣”中最具特色的绣种之一。班彦村,高原大地脱贫攻坚的一个“地标”,在这里,“半边天”力量格外出彩。

  “以前想也没想过,这针线活儿还能变成赚钱的手艺,我现在干劲可足了。”今年54岁的张卓玛什姐是班彦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得益于手上的“功夫”,2018年张卓玛什姐加入盘绣园后第一年就收入27000余元。在参加过刺绣培训班后,张卓玛什姐不但刺绣技艺得到提高,还找到了绣品的销路,现在,每天坐在家里绣花也能挣钱了。“我现在已经成为了盘绣园的负责人,带着30位绣娘一起做盘绣,我们的生活真是充满了希望。”张卓玛什姐高兴地说。

  随着“巾帼脱贫行动”向纵深推进,像张卓玛什姐一样,越来越多的农家妇女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传承“青绣”手工传统技艺,培养手工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省妇联以组织省外提升培训、省内集中培训和送培训到基层等形式,开展刺绣、盘绣、丝带绣、堆绣、皮绣、藏绣、十字绣等技能培训,带动更多妇女投身“青绣”产业中来。

  徐艳青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都蒙古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2012年,她开了一家民族服饰加工店,招收了7名学员,经过细心经营,精心指导培训,几年时间徐艳青的民族服饰加工店就发展壮大成了手工艺制作中心。她从都兰县香日德镇乐盛村吸收农村妇女职工10人,帮助她们增加家庭收入。徐艳青和姐妹们制作精良的民族服饰不仅受到了本地消费者的欢迎,还接到省内外的多批订单。制作技艺精湛的民族服饰加工带动了更多妇女参与刺绣行业,进行民族服饰加工。

  2013年,25岁的赵月清返乡创业,发现种植温室大棚蔬菜是一个致富的好项目,萌生了种菜的念头,开始尝试承包了2栋温室大棚。经过两年的辛勤努力,她的家庭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每栋大棚收入在2万元左右,大大增强了她二次创业的信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增加种植户10户,并吸纳村民4户来棚里打工,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村民的家庭经济收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0年她的乐乐家庭农牧场被评为市级家庭农牧场,成为当地果蔬种植的领头企业。

  尝到甜头的赵月清并没有满足现状,她积极参加由妇联举办的女农民培训班,鼓励村民学习种植技术。她把自己学习到的种植技术和积累的管理经验传授给周边种植户,并亲自到大棚中精心指导。

  扶贫路上的女干部

  在广大农牧区脱贫攻坚一线,还活跃着一批来自城里的女干部、女“第一书记”。在自己的家中,她们是乖巧的女儿,是贤惠的妻子,是慈祥的母亲,而在脱贫攻坚一线,她们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基层女干部,是把群众的大事小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的女书记、女干部,她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心、用情、用力帮助村民走出一条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今年57岁的李玉兰生在农村,从小对农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作为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第一书记”,面对全村24户74人贫困户,李书记会同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急于求成,而是走进贫困户家中,聊家常,摸实底、解疑惑、定措施。翻开李玉兰的民情日记本,一条条帮扶措施历历在目,一件件帮扶故事感人泪下,满满的都是干群鱼水情,从这里可以看到一名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农村工作的无限热爱。

  在贫困户李长青的软梨树下,有李书记讲解种植技术的身影、在赵晓莲的农家菜铺里,有李书记指导销售的身影,在老党员赵成全家,有李书记探望慰问的身影……

  像李玉兰这样的女干部、女书记,还有很多很多,她们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走到扶贫攻坚第一线,成为贫困姐妹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主心骨。

  女致富能手引导妇女发展“家门口”经济

  在青海大地,“巾帼脱贫行动”极大发挥了女致富能手传帮带作用,引领广大妇女开启幸福小康生活。千千万万的妇女因此告别贫困,以创造和实干诠释脱贫攻坚中的“半边天”力量。

  多杰卓玛,一位出生成长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江前村的牧区妇女,2010年8月创建“闹日岗多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农户+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特色产业经济链。

  作为一名牧区基层妇女,她带领合作社全体社员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以牧业奶制品生产、煨桑制品等领域生产和销售为主业,于2013年7月正式进入市场。2014年9月,对村里的妇女困难户45人进行慰问,后来她把扶贫帮困纳入到合作社发展项目,把村内极度贫困的11个贫困户36人纳入到合作社帮扶对象。

  2018年5月,村妇联主席周梅花带领210名妇女成立了坐落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金原村的德令哈景润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大棚内种植花卉并销售。如今,种植花卉60万盆,实现纯收入83.4万元,发展了集体经济、带动留守妇女致富增收。累计为村民代缴医疗保险金15万元,为村民购买马铃薯籽种4万余元,并办起了暑期辅导“希望课堂”,为6名考入大学的学生予以资助。2020年被评为“海西州巾帼农牧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农牧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困难群体关爱等方面发挥了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最广泛地把农牧区妇女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巾帼力量。(董慧)

用青春书写最美工匠精神——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马桂莲

  2006年5月,19岁的马桂莲从青海省重工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来到果洛藏族自治州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选矿厂磨浮车间浮选岗位工作。15年来,马桂莲怀着对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15年的坚持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面对浮选工艺流程不稳,原矿品位低,入选浓度复杂等情况,马桂莲总能从泡沫的颜色、大小、声音等判断出精矿品位的好坏,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据不同性质的原矿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添加和调整药剂,提高回收率。

  一遍遍重复着标准的动作,一次次观察每一个环节的细微变化,马桂莲没有退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咱差啥”是这个倔强而要强的北方姑娘的口头禅。

  凭着执著的钻研精神,马桂莲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在生产过程中马桂莲总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经过多年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不断完善和规范了浮选操作,给其他浮选工和岗位职工树立了榜样。

  如今马桂莲不仅是一名浮选工,还是浮选副班长。作为一名班组长,马桂莲带领班组人员完成公司、厂部及车间领导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衔接好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导新操作手明确工作思路,掌握矿石性质,对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突发状况,及时帮助解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马桂莲深知工匠精神需要多年的培育,技艺需要不断传承,师傅传承给自己的,自己要在总结技巧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传帮带”,加倍传承给下一批青年人。

  2013年开始,马桂莲当起了师傅,带起了徒弟。她给徒弟们上的第一课就是“感恩”。

  2014年马桂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荣获“青海省劳动模范”。“这些年来自己获得的一些荣誉,是领导信任、上级肯定的结果,也是我的师傅手把手教的结果。我也是如此告诫自己的徒弟,对每一个徒弟,我都是手把手地教。”马桂莲说。

  从叮咛岗位安全注意事项、牢记安全第一,到如何根据泡沫颜色判断精矿品位、矿浆浓度,再到药剂添加、气量控制等,马桂莲尽心尽力的传授自己所有的经验和技能。

  “要求别人做到的,我要首先做到;希望别人做好的,我要做得更好。”马桂莲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时时处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选矿车间工作环境艰苦,夏季,车间里的各种电机,加上从两段磨矿下来的热的矿浆,石灰反应后发出的热量,使车间里温度蒸人,潮热难耐;冬天,虽然车间配有暖气,但在大夜班,仍感到后背阵阵寒冷袭来。还有永不止息的隆隆机声、刺鼻的药剂气味,在这样的环境里,马桂莲一坚守就是15年。

  常年的倒班生涯,让皱纹爬上了马桂莲的眼角。父母和孩子都在400公里外,聚少离多,她很少有时间照顾到孩子和老人,但她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马桂莲把最美好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她最钟爱的事业,通过事业去追求、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董 慧)

守候一抹彩虹放飞时代梦想——记2020年度青海省三八红旗手哈承清

  2006年,承载着厚重民族文化底蕴的土族盘绣,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开启了这一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新纪元。为了探索一条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完美结合新路子,2007年9月,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9岁的哈承清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文化工作者,肩负组织重托,飒爽转身,带领着广大妇女学习刺绣,让绣娘们参与企业组织,帮助她们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给千万农村妇女迎来了新的生活。

  “创业”第一年,哈承清拿着设计制作的布贴画“土族福娃”系列产品参加第一届青海文化旅游节,大家被她带去的布贴画深深吸引了,但是购买的人却很少,就在她感到纳闷儿的时候,一位老人对她说:“我很喜欢你的产品,但这不是土族的传统工艺。”她突然发现自己作为土族女儿,竟然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并不了解。

  “我要发展盘绣产业,我要带动村里会盘绣的阿妈们跟我一起做盘绣。”一个声音在哈承清的心底不断回响。

  从此,她开始了“土族盘绣创业路”,这一做就是14年。绣娘团队从最初的107人增加到现在的5380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绣娘533人。

  通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青绣”产业龙头企业。为了带动更多的妇女就业,哈承清积极引进项目资金,在互助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青绣”文化中心,以“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在东沟乡、五十镇、丹麻镇等绣娘集中的乡镇设立盘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8处,带动5000余名绣娘居家就业。

  哈承清骄傲地说:“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

  由她带出来的绣娘胡兰索卡,现在也是土族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6年被选派出省接触到刺绣专业培训后,在她的帮助下胡兰索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们从小跟着母亲学刺绣,平时绣个鞋子、衣服,没想到在哈老师的帮助支持下这种生活技能也能成为赚钱的好手艺。”

  “原来刺绣全凭兴趣,现在当作事业,村里的妇女在我的带动下,种地休息时绣两针,陪孩子学习时绣两针,做饭馒头出锅前再绣两针,一个月随便增收上千元。”胡兰索卡说。

  创业期间,为了发展绣户,哈承清和她的团队跑遍了每一个民族乡镇,为了能把订单及时地送到绣娘手中,凌晨两三点她和姐妹们还行走在山间小路,为了随时解决技术问题,她几乎每天都在绣娘家的炕头上指导、解答。

  经过她和团队几年的不懈努力,盘绣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但随着盘绣人群的壮大,如何在保护传承这一优秀技艺的同时,更多的帮助农村妇女致富增收,成为摆在哈承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能带动更多贫困妇女利用“青绣”传统手工艺增收脱贫。在哈承清的带领下公司积极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经验,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18年5月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盘绣园建成使用,带动当地绣娘145户,建档立卡贫困绣娘93人。

  “盘绣是我们每一个土族妇女必须掌握的手工活儿。”“做盘绣过去主要是给自己的衣服上做装饰,挣不上一个钱,现在我们来绣坊里上班,每天都可以赚到钱。”绣坊里,绣娘张文姐和姐妹们高兴地说。

  疫情期间,哈承清最担心的就是长时间居家的绣娘们。于是,她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进行网络销售及线上促销,有了订单之后,她立马把订单分发到贫困绣娘手中,让她们居家绣制,仅在疫情期间,她为800多名绣娘下发订单1万余件,订单收入达170.6万元。

  这些年,哈承清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和产业带动工作中,不知不觉由一个文化传播者变成一个文化坚守者、守护者。她不仅自己勤学各种青绣技艺,成为了青绣界响当当的行家里手,还亲自授课传播,亲手教导绣娘操作。

  哈承清,一位普通平凡的土族妇女,在被誉为“彩虹故乡”的互助土族自治县,用自己虔诚的民族情感、执着的理想追求在彩虹般绚丽多彩的“青绣”大花园中彰显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风采。(董 慧)

新时代绽放新风采

  芬芳三月,如歌巾帼。在这个春和景明的美好时节,第111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如约而至。

  置身青海大地,在脱贫攻坚战场、抗击疫情前沿、教书育人讲台、两会现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有女性的身影,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以“她精彩”展示着“她力量”。

  在不同的时代,我省各族妇女都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下了精彩篇章。正是她们身上的“永远向上”力量,给社会展示了美丽的印记,为新青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在这个激扬巾帼志、立业建新功的新时代,每一位新时代女性都有实现理想和信念,展示精神与境界的机遇。巾帼不是花朵,她柔韧而刚强,定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在建设新青海的征程中,她们必将以自己辛勤的汗水、不懈的奋斗建功立业、成就非凡业绩,续写精彩故事。

  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新的一年,是全省妇女砥砺奋进、阔步前行的一年。全省广大妇女在服务大局中当履职尽责,在应对重大风险考验中当担当作为,以自信、坚定、奋进的姿态,投身时代洪流,引领社会风尚,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用奉献赢得荣誉,用正能量书写出彩人生,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贡献巾帼力量。(董慧)

友情链接:

住建项目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市管理动态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市管理动态网 dtw.csgh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8924号-12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