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描绘江源大地高品质生活的美好画卷
时间:2021-03-10 08:39:32 作者: 来源: 点击:
张卓玛什姐(右一)在盘绣园开心的制作绣品。(罗珺 摄)
学生们准备放学。(王菲菲 摄)

搬进楼房,牧民开始新生活。(黄灵燕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指出要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要求我们补齐民生短板,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至上是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书写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持续稳定在75%以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各险种参保人数大幅增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及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科技宣传和普及工作不断加强,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城市宜居性、舒适度不断提升,广大农牧民告别危旧土坯房、住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枝叶关情,民声在心。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实施,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不仅让各民族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保障网不断织牢,美好生活向往不断实现,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生活更加殷实、更加美满、更加幸福,更是描绘出了江源大地上高品质生活的美好画卷。
鼓起“钱袋子” 生活更殷实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让易地搬迁的群众在新村扎下根,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从就业指导、人才孵化、创业补贴等各个方面给群众搭好了桥。2016年起,全县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103个;成立了兴海县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安排就业3070人;开展126期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6201人;发放自主创业补贴402.5万元。
移民新村中铁新村所在的兴海县子科滩镇城东社区就是其中之一,社区书记扎西卓玛说:“社区每年通过开展家政、烹饪、电焊等就业培训,积极对接用工市场、劳务输出、引导居民自主创业等措施,推动社区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收入是民生之源。城乡居民鼓起的“钱袋子”,也最直接地诉说着他们生活的变化和不断增长的获得感。2020年,我省交出了非同寻常、特殊考验之年的人民增收好答卷,开展稳就业“四送”活动,综合施策促进就业形势稳定向好等三项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6.3%,城镇登记失业率2.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6%。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十三五”期间,年均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3.2万人次。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拓展就业渠道,抓好政策落实,改进就业服务,高质量多样化的就业让百姓的生活更加殷实,获得感不断提升。
织密保障网 日子更踏实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接纳来自果洛各县易地搬迁户的孩子,三年级二班班主任万春香在家长会上做过调查:全班95%以上的家长是自愿送孩子上学的,其中40%多的家长注重教学质量。从2016年起,果洛开始实行15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孩子从4岁起就可以送入当地寄宿制学校生活和学习,直至高中毕业,全部免费,这一项政策每年惠及全州3万多名孩子,更多孩子通过知识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改变了家庭的面貌。
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社会保障的深度和广度,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构筑起全方位保障线。
过去的一年,我省社保待遇和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标准持续提高,三项教育经费增幅名列全国第一,以囊谦、杂多、曲麻莱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为标志,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五医联动”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核酸检测实验室实现县级全覆盖,包虫病手术患者首次实现动态清零。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任务如期完成。改造城镇棚户区1.1万套、老旧小区5万套,实施3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综合改善工程……
在保障网织得更牢更密的背后,是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努力。2020年尽管遭受疫情影响,尽管财政比较困难,但我省在民生工作上没打折扣,10类41项民生实事工程已经全部兑现。
提升幸福感 明天更美好
2月26日,在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西交通巷社区84岁老党员应成明的家中,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开始了。
应成明翻开笔记本,说起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生活在幸福家园里,社区车位合理分配,停水停电及时应对,社区商铺价廉物美,老年食堂好吃方便,扶老托幼设施齐全,社区办事高效智慧。”党员韩书堂则挥毫泼墨写下了几个铿锵有力的大字:“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这就是新时代新青海建设中的青海生活,是各族群众不断提升的幸福感,是高品质生活下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十三五”期间,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和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城乡,一批影视精品走向全国。高原体育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环湖赛、国际冰壶赛等十大国际品牌赛事越办越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广大农牧民喝上了干净自来水。三江源地区清洁供暖正在替代煤炭和牛粪取暖。宽带青海基本建成,4G网络全覆盖、5G加快布局。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用情用心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让生活更有质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面向“十四五”,青海各族儿女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鼓足干劲踏上新征程,展现新气象、铸就新辉煌,奋力书写新时代新青海建设新篇章!(贾泓)
在班彦过甜甜的好日子
3月4日下午,沿着平大公路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一路上可以看到班彦村里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一直往东走,路边的“赛纳一家”农家院里人来人往,一走进去,就看到老板娘叶拉木花一边忙着招呼刚进门的客人,一边小跑进厨房往外端菜。
稍微抽出了一点空,叶拉木花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就赶忙走了过来,“这几天我们农家院的生意好啊,从正月初三到今天每天都有很多人过来吃饭,我们都忙不过来了。”如今越过越红火的日子是叶拉木花一家用勤勤恳恳的劳动换来的。
叶拉木花一家五口人,有三个人是党员。以前他们住的只有土木结构的房子,种的地只够自给自足,叶拉木花和丈夫只能跑去青海湖边的饭馆里务工来增加收入,家里和老人孩子都顾不上。
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他俩从各种利好政策中看到了曙光,深思熟虑后决定回村创业。“2018年的时候,我们回到村里给村两委提出了想开餐馆的想法,村两委了解到我们家里的情况后,开始帮我们想办法。”叶拉木花说。
于是,叶拉木花和丈夫先在村里租了房子开办起了农家院,开农家院的三年时间里,他们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多,还可以照顾到家中的事情和老人孩子,上初中的老大孩子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
2020年,村里给他们发放了25000元的政府补贴,他俩准备将自己家里的小院子装修一番,办一个比之前规模大一些的农家院。说干就干,经过一番“折腾”,现在的“赛纳一家”农家院不仅可以摆下11张桌子,还可以接待旅游团的团餐,一切都在逐渐步入正轨。
“我公公是一名老党员,丈夫在几年前入了党,在他们的影响下,去年我也光荣入了党。我认为跟着党肯定有好日子过,以前我们没那么大胆子,不敢自己创业开店,通过党日活动的培训和学习,现在我们不仅有胆识开了店,还挣了钱日子也更好了。接下来我们就想着继续扩大农家院的规模,把生意越做越红火。”叶拉木花说完开心地笑弯了腰。
另一旁的盘绣园里,54岁的张卓玛什姐带领着几个绣娘正在做绣品赶制订单,“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会靠盘绣脱贫过上好日子,这些绣娘们,以前连50元都拿不出来,现在年龄最大70岁的绣娘每年都能挣到八九千元,口袋里经常装着四五百元,想买啥就买啥了。”张卓玛什姐不断感慨着。
盘绣作为土族人世世代代传承的深闺手艺,以前或是自己做着摆放,或是给出嫁的姑娘做点嫁妆,也从未想过盘绣的价值还能让久居大山的绣娘们挣上钱,改变曾经一成不变的生活。
张卓玛什姐回忆说:“从山上搬下来的时候,我们就想着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啊,地也没有了,使唤的钱也没有,以前在山上,最起码还能有地种,还能吃饱肚子。”对于只会盘绣手艺的绣娘们来说,搬下山后的生活不免让他们忧心忡忡。
然而在搬到新村几个月后,互助金盘绣公司就对村里的绣娘们展开了系统的培训,几天后就给绣娘们安排了订单,大家就在家里制作盘绣。2018年5月盘绣园建成,绣娘们开始在盘绣园上班一直到现在,每天还有20元的补助。
“我们平时就是做得多挣得多,绣娘们一个月差不多能有个1500多元的收入,就说去年,做的最快的绣娘一年能拿到一万三四千元的收入,做得最慢的也有八九千元,每天固定来盘绣园的有23个绣娘,我们一起边做边聊家常,还开心得很。”张卓玛什姐说。
如今的绣娘们,早已没有了后顾之忧,她们凭借着自己的手艺,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过上了甜甜的好日子。“现在看来,地暖、天然气、自来水都有了,孙子们还能上幼儿园,老汉们兜里也有了钱,过得和城里一个样啊,还是党的政策好,不然我们哪能过上这么的日子,以后我们还要给下一代传承这门手艺呢。”绣娘们你一言我一语述说着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罗珺)
用爱浇灌民族教育之花
新的学期到来,校园里重现了往日的勃勃生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军又开始沉浸在师生们悦耳的读书声中。
李军是格尔木市最年轻的校长。2006年6月,从青海师范大学体育专业毕业后,他满怀一腔热血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我对少数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特别感兴趣,也特别喜欢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朋友。”至于为何选择来到格尔木市,李军笑了笑说道:“这里有一所长江源头的学校,它是长江源头的第一校,很有意义。”
当年,长江源村的村民们刚刚从山上搬下来,山上学校的旧址,在李军眼里处处充满了年代感。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煤渣操场,那时候教学楼也只有一栋,而我则是这个学校里第一个真正专业的体育老师,三年级的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队列队形,但是孩子们特别珍惜和感恩我的到来,期盼着能够上一节正规的体育课。”回忆过去,李军十分感慨。
为了尽快融入到新的生活工作环境里,课堂上李军耐心地和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私下则向周围的老师请教。然而一个学年结束后,生活环境、语言沟通和思维方式依旧是李军面前的“三道坎”。格尔木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和他沟通谈话,准备将他调到别的学校去,李军婉拒了。他热爱这个民族学校,也爱这群纯朴的藏族孩子。
如何和藏族同胞能走得更近,沟通顺畅,李军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用真心换真心,互相尊重,与他们一起喝酥油茶,一起吃开锅肉,从饮食生活中和他们达成共识,自然而然,大家就都接受了我。”李军说道。
2009年,学校的煤渣操场变成了塑胶操场,李军兴奋了很多天,这种感觉让他想到了自己上大学时,第一次见到塑胶操场的心情。2012年,李军担任了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的副校长,新的职责,新的使命,从此,李军对工作有了更加执着的追求。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江源村。那一天,总书记来到村广场,亲切地和欢迎的群众打招呼。学校的26名老师,106名学生也在其中。“当时我也在场,非常幸运目睹了这历史性的一刻!还和总书记握了手,真是万分激动!总书记高大的身躯、祥和的笑容、亲切的言语……现在想想依然热血沸腾、历历在目、终生难忘!”李军说到这里时,神情十分激动。
从这一天起,这个村子、这所学校和李军都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李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用他的话来说,只要组织上不调离我,我永远不会离开这里,我要为民族教育事业付出自己的心血。
2017年7月,李军从老校长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担任了校长一职。他接触到的工作面变得更加广阔,如何做好民族教育,强化精神文明建设,让孩子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里,树立孩子们成长的自信心,做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性课程教育,是他在工作中追求的目标。
“从以前老师们‘请’孩子上学,到现在家长们‘送’孩子上学,长江源村的村民们接受教育的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学校的班级从6个增加到了16个,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比城里的学校更好,我们的老师、后勤队伍里有16名汉族,我们学校的成绩在全州的民族学校中已经连得了两次第一名……”说起这一点一滴的变化,李军滔滔不绝。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李军用八个字总结出了一个秘诀,那就是“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把各民族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各民族的老师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学校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在未来的路上,李军希望能够在高原上与各民族同胞携手打造出一所文化精神氛围浓厚的特色品牌化教育的民族学校。(王菲菲)


深度报道
- 2025-03-31习近平会见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
- 2025-03-28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于文学主持会议并讲话
- 2025-03-27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
- 2025-03-262025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会将于4月1日开幕
- 2025-03-25李强会见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神田真人
- 2025-03-24省住建厅启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