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城市管理动态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城际关注正文

【两会特刊】牢记嘱托勇担当砥砺前行启新程

时间:2021-03-10 09:53:32  作者:  来源: 点击:

携手奋进奔小康。(黄灵燕 摄)

  大河汤汤,大潮滂滂。时间是一支如椽巨笔,划出历史的刻度,著述岁月的华章。

  律回春渐,肇启新元。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驶入了2021年的新航道;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时代潮头,前望,是振奋人心的壮丽新航;回眸,是动人心弦的激昂长歌。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提出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要求,殷切希望青海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五个月后的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视察,精准把脉青海发展大势,提出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亲手擘画了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美好蓝图。

  全省各族儿女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和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五个示范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用奋斗和拼搏不负重要指示和谆谆嘱托。

  看青海大地,万水千山美丽婀娜,生灵草木活泼可爱,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安定美满。“十三五”划上了圆满句号,新青海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为乘势而上顺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重要基石。

  以生态保护为优先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生态保护是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今年全省两会在回顾“十三五”奋斗历程时,总结了这条重要启示和重要经验。知之愈明,行之愈笃;行之愈笃,知之益明。

  短短一句话,不仅体现态度,更体现行动。凝聚了五年来我们立足于“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对“国之大者”的深刻体认、对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坚决担当、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笃定选择,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收获的显著成效、作出的青海贡献。

  过程扎实,成果就喜人。打开这张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单,国家公园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即将正式设立;

  发布实施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积极开展保护地球“第三极”行动,三江源、祁连山等区域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明显,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

  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

  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2%,我省是西北地区在大气污染防治国家终期考核中唯一获得优秀的省份,西宁市空气质量连续五年居西北省会城市前列;

  五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2020年,全省1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数字的背后是更加深沉的绿色积淀。在青海,随着奋斗的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随着探索的点滴积累和环环相扣,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的同时,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安全屏障”筑牢在人心上、发展上、治理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在青海大地结出丰硕果实。

  展望未来,生态保护任重道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然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第一抉择。我们会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护好三江之源、守护好“中华水塔”、守护好“地球第三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推动高质量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可持续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必须牢牢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而且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路径要求。

  这不仅是对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发生新变化的主动适应,还是我省特殊而重要、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我省补齐自身经济发展短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紧抓发展机遇的必由之路。

  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五个示范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的战略引领下,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正在开辟着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通途。

  我们有新产业——电解铜箔等新材料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高纯硅材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获批,碳纤维生产线试产成功。

  我们有新业态——全国首个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园投运,西北地区首个根镜像服务器、青海青稞和牛羊肉交易中心在我省上线运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努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我们有新优势——海南、海西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双双跃上千万千瓦级台阶,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九成、全国领先,“百日绿电三江源”再创世界新纪录。今年2月,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青海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新能源是第一发电电源的省份。

  我们有新活力——三大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占比超过60%,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全域旅游加快发展,年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人、收入达到560亿元,连续每年举办的“青洽会”等让我们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我们有新动能——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我们依然致力于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十三五”期间,青海取得科技成果204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

  对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坚持,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的把握,对激发市场活力体制制度的改革构建,我们交出了一张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青海答卷,可以自信地说一句: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大,质量效益在稳步提升。

  星汉灿烂,洪波涌流。接续奋斗新开局和新征程,我们将着力取得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大进展,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创造高品质生活 写满民生答卷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年梦想,圆在今朝!

  气吞山河、感天动地的脱贫史诗中,少不了属于青海的笔墨。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青海,42个贫困县、162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际减贫53.9万人。

  “爷爷奶奶用木桶背水吃,父母用扁担挑水吃,我们这一辈用驴驮水吃,做梦也没想到能吃上自来水!那天,总书记来到我们新村,我打开水龙头,放了两桶自来水给总书记看,总书记高兴地说,新村水、电、通信都方便了,希望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这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吕有金对总书记来到村上的动情回忆。

  吕有金的生活“做梦”般的变化,在许许多多贫困群众身上发生了。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班彦村,是青海脱贫村的一个缩影。

  有村民走出“两溜山,一叶天”的山沟沟,拿到帮扶资金创业;有牧民放下牧鞭,在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上就业;有村民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旧日子,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有家庭在大病医疗政策性救助下,扫走了生活的阴霾;有孩子不再“上学难”,从牧区走到北京,用知识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有贫困户摆脱“等靠要”思想,有勇气有思路用双手创造幸福。

  在县镇村落,扶贫产业的兴旺,改变了处处气象,注入了股股生机。特色种养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民族手工业、新能源产业等高原绿色扶贫产业,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信心更加坚定,让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的落笔更加有力。

  人间万事出艰辛,而这一切,只为“人民”二字。

  紧紧揣着这两个字的,总是颗颗赤子之心,“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以身许国的无字丰碑上,也将铭记来自青海的党员干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下拉秀镇苏鲁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弋肖锋,为兑现这份对人民的承诺,把最后的力气留在了特殊的战场,他曾扎下根的那片土地上,群众忘不了他。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正因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青海“小财政办大民生”,一年又一年向全省人民承诺的民生实事工程,从大类到小项全部都一一兑现。就连去年,尽管遭受疫情影响,民生工作也没有打折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的深厚民生情怀,与青海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分不开。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增强公共服务弱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民生改善,没有休止符,我们将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各族人民,向着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的目标铿锵前行。

  栉风沐雨,波澜壮岁,我们走过了万水千山。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之时,青海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

  长河奔流,灿烂新航,更伟大的胜利还在前方。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让我们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秦睿)

友情链接:

住建项目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市管理动态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市管理动态网 dtw.csgh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8924号-12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